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3的文章

鹿港名書法家陳冠宏 大讚黑貓歌舞劇團要回來了!

流行於台灣4、50年代的「黑貓歌舞劇團」要回來了,由僅存的黑貓歌舞劇團資深團員也是台視天天開心編導丁祥,號召老中青三代藝人成立「台灣重現黑貓歌劇演藝文創協會」已行政運作一年多,目前演員、節目、劇本皆已完成初步定位,今(2023)年中秋節將舉辦第一場公益演出,重現70年前舞台歌舞劇的演出熱況,並計畫明天將全國巡迴演出。 書法家陳冠宏大讚黑貓歌舞劇團要回來了! 鹿港名書法家陳冠宏老師表示,「黑貓歌舞劇團」當年以超前衛的表演方式演出,因此,也被稱之為「新劇」,是三、四年級生的人都知道的劇團!陳冠宏回憶,黑貓歌舞劇團每次來鹿港知名戲院「樂觀園」演出時 ,每個演出者都會在演出前,華麗盛裝坐上三輪車,在鹿港熱鬧的中山路上遊行宣傳,這種演員隨車宣傳的方式,也被後來的選舉候選人在選舉掃街拜票時模仿,這種宣傳方式當年被稱為「演出踩街」。 「樂觀園」建於民國19年,是日據時期中部地區最大的戲院。 陳冠宏指出,黑貓歌舞劇團的演出形式仿效自日本的「寶塚」或「松竹」歌舞團,就像馬龍白蘭度演出的櫻花戀電影中的女扮男裝歌舞,再加上台式的笑料短劇,穿插歌、舞、劇三種表演,表演特色為演員們皆以濃裝且誇張的表情形式演出,值得一提的是,黑貓歌舞劇團在表演末了,台上謝幕時會向台下拋出各色紙彩帶,正如職棒大賽結束時,自看台從空而降下的紙海帶之盛況,可見黑貓歌舞劇團當年的前衛與流行時尚有多超前! 陳冠宏也表示,當前由於網路與社群軟體盛行,且外國藝人及中國藝人在網路聲量上深受年輕人熟悉,而台灣老一輩的藝人卻逐漸被年輕人淡忘了,「黑貓歌舞劇團」的復出,有助於保留與傳承台灣早期的劇院式歌舞劇團的表演藝術,他期待黑貓歌舞劇團能再帶動這種傳統表演藝術,也為台灣的老藝人建構一個新舞台。

「黑貓歌舞劇團」要回來了!

民國4、50年代旋風席捲全台的「黑貓歌舞劇團」要回來了!在曾為黑貓歌舞劇團的資深團員,同時也是5、6年級生熟悉的電視綜藝節目「天天開心」的編導丁祥的號召下,結合了老、中、青三代的演藝界藝人,在2021年10月成立「台灣重現黑貓歌劇演藝文創協會」,除了由丁祥擔任理事長外,當年知名餐廳秀「廖峻、澎澎秀」的台語資深演員廖峻及知名演員丁翠(白衣大士)的義子買謙宗亦擔任協會的副理事長。丁祥表示,當前網路影音娛樂盛行,不忍傳統的台式歌劇團就此沒落,因此,想將「黑貓歌舞劇團」重生並提升為文化藝術團體,希望能像明華園、九天民俗技藝團一樣,保留與傳承台灣傳統表演藝術,也重現台灣早期的電視節目與歌廳秀的文化記憶。 在丁祥的號召下,成立台灣重現黑貓歌舞劇演藝文創協會。 丁祥表示,「黑貓歌舞劇團」距今70餘載,團長楊三郎、編舞老師白鳥生。在4、50年代當時貧苦的台灣社會,黑貓歌舞劇團曾為民眾帶來極大的民生娛樂,已過世的知名演員文英阿姨、白明華、阿匹婆、戽斗,都是黑貓歌舞劇團培養出來的優秀演員。而當年隨著電視電影的出現,歌舞劇團式的演出也逐漸式微沒落,不過,黑貓歌舞劇團順應了當年社會的電視潮流,融入了電視台電視節目得以延續演出,而黑貓歌舞劇團的歷屆團員們,活著的也只剩丁祥一人,丁祥感嘆「黑貓」獨特的演出方式,逐漸被世人遺忘,決定將「黑貓歌舞劇團」以嶄新的台語歌舞、戲劇交叉穿梭的特有演藝文化傳承延續下去,為免於黑貓精神只停留於記憶,因此號召老藝人們與年輕藝人,再現黑貓歌舞劇圖,也為老藝人朋友們創造新的表演平台。 「廖峻、澎澎秀」加盟黑貓歌劇團。 熟悉的旋律So La Mi La So Mi Lo So 黑貓在那邊坐沒穿褲,「黑貓歌舞劇團」的主題歌曲,在民國4、50年代幾乎是家家戶戶傳唱著;丁祥回憶,他19歲進入黑貓歌舞劇團,每日一大早要清潔打掃、劇團排演,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場的演出,訓練時期除了排戲,還要幫忙搬道具、整理布幕,晚上則就地搭起蚊帳,睡在戲台上,一個演出點大約停留10~15天,表演結束又換下一地點。丁祥說,黑貓歌舞劇團以類似日本寶塚松竹歌舞團的華麗排場,貌美少女身著華麗服裝,將台語戲劇、西洋舞蹈、交叉穿梭於樂隊演奏與歌唱的精彩演出,其中最為人津津熱道的是俗稱大腿舞的康康舞表演。目前丁祥已著手整理早年的歌舞劇劇本與樂譜,也積極籌組重現當年的表演特色並培訓團員,準備將黑貓歌舞劇團以文化藝

台北市人行道「人車共道」 騎士僅有高雄人的素質

台灣汽、機車數量密度高,而台北市身為首善之都,車輛與人口更是高度密集,雖然大眾捷運系統堪稱進步,但巔峰用路時間,路上人車爭道的交通亂象仍處處可見,尤其台北市人行道的「行人與自行車共道」現象更是險象環生,3月8日一名從台中北上洽公的陳姓小姐,在信義路四段的人行道上,為了閃避多輛併排急速行駛而來的自行車,因閃避不急自摔受傷,急速行駛的自行車騎士呼嘯而過,並未停車關心跌坐在地上的陳姓小姐,而路上行人也視而不見,讓她對台北人的冷漠感到驚訝,更對那句「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」深感質疑。 台北市部分人行道實施「人車共道」。 台北市並非所有未畫設「自行車專用道」的人行道,都不能騎乘自行車,台北市已設有超過300公里的「人車共道」人行道,其人行道路幅寬2公尺以上,且路口處有裝設「人車共道」的標示牌,單車只要禮讓行人,自行車都可通行。 汽、機車及自行車騎士用路應禮讓行人。 觀察台北市區「人車共道」的人行道上,自行車騎士並沒有禮讓行人的習慣,使「人車共道」儼然成為「人車爭道」。由於去年3月波蘭記者就曾在媒體抱怨,高雄市區的人行道上,常有機車飆速亂篡,直言高雄很危險。也因為該事件登上國際版面,高雄市政府才出手整治。同樣,台北市人行道的「人車共道」也常常發生自行車騎士在人行道上狂飆或不優先禮讓行人,常常造成行人的危險事件,前市長柯文哲也曾下令取締違規未禮讓行人,但此令一出,柯文哲的滿意度民調就立馬下滑,只好收令以停損。 交通問題雖然有待政府提出相應對的政策來解決,但問題核心還是在「民眾」本身,民眾不守法,貪圖方便,又沒有公德心,再好的政策也於事無補,台北市民的素質就寫在大街馬路上,令人調侃,台北市的「人車共道」,照妖了空有天龍國的高度,卻只有高雄人的素質。 新聞授權:亞洲經濟通訊社